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一、 電氣系統安全:適配中高溫場景供電防護
供電與接線強化規范
沿用 5-30V DC 寬電壓供電,但在中高溫環境(如靠近加熱爐、壓鑄設備)使用時,需選用耐溫型原廠屏蔽線纜(耐受溫度≥120℃),避免普通線纜絕緣層因環境高溫軟化破損。接線端子需加裝耐高溫絕緣保護套,且接線盒需遠離熱源(間距不小于 50cm),防止端子氧化導致接觸不良。模擬信號輸出線與動力電纜敷設間距需擴大至 50cm 以上,中高溫場景中強電磁干擾更易影響信號,屏蔽層需雙端接地(接地電阻≤2Ω),進一步降低干擾風險。
電路維護特殊禁忌
檢修時除斷開電源并等待 5 分鐘釋放余電外,需待設備溫度降至室溫(≤40℃)后再操作,避免高溫狀態下觸碰外殼導致燙傷,同時防止冷熱交替損壞內部元件。在測量高壓高溫設備(如電弧爐)時,設備與高壓源安全距離需提升至 2 米以上,且需在設備外側加裝金屬防護網,防止高溫飛濺物損壞傳感頭。
二、 測量操作安全:聚焦中高溫目標防護
光路與目標安全升級
禁止直視的高溫源閾值需下調至 1200℃(適配 2MH 中高溫測量范圍),如鋼水、陶瓷燒結爐等,強輻射會加速探測器老化。測量時目標直徑需≥光斑的 1.5 倍(中高溫場景環境輻射更強,需減少干擾),若測量高溫小目標(如高溫金屬絲),需搭配專用長焦光學附件,避免光斑過大引入環境熱量。同時,需定期檢查鏡頭耐高溫涂層(2MH 防護設計),若出現涂層脫落需立即停用,防止高溫輻射直接損傷探測器。
參數設置精準校驗
發射率調節需重點適配中高溫材質,如測量碳鋼(500-1000℃)時設為 0.6-0.8,測量耐火磚時設為 0.85-0.95,誤差需控制在 ±3% 以內(中高溫場景誤差放大風險更高)。測量前需用標準測溫儀進行對比校準,確認數據偏差在允許范圍,且每連續使用 8 小時需重新校驗一次發射率,避免設備因高溫運行導致參數漂移。
三、 環境適配安全:強化高溫環境防護
惡劣環境管控升級
雖防護等級為 IP67,但在≥60℃的高溫環境中,需為設備加裝強制風冷裝置(如微型散熱風扇),確保傳感頭溫度不超過 80℃(設備耐受上限)。在粉塵與高溫并存場景(如水泥回轉窯),需使用帶冷卻套的專用防塵罩,冷卻介質選用壓縮空氣(壓力 0.3-0.5MPa),避免粉塵堆積與高溫雙重損傷。環境濕度需控制在≤85%(中高溫高濕易導致鏡頭結霧),若濕度超標需加裝除濕裝置。
存儲與閑置特殊要求
長期閑置前需進行高溫老化測試(在 60℃環境中運行 2 小時后冷卻),排查元件隱性損傷,再按 - 40℃至 85℃、相對濕度≤70% 的條件存儲。線纜需單獨存放于防高溫收納盒,避免與設備本體接觸導致線纜老化加速,且每 3 個月需通電檢查一次設備狀態,防止高溫環境下元件受潮損壞。
四、 應急處理與維護:適配中高溫故障場景
故障處置專項流程
若出現讀數驟升(如突然超出測量范圍),需先檢查鏡頭是否被高溫飛濺物污染,若有污染物需用耐高溫鏡頭紙(耐受 200℃)蘸無水乙醇清潔,禁止用普通鏡頭紙(高溫下易破損)。設備報錯代碼若涉及 “高溫保護"(如 E08 代碼),需立即斷電冷卻,待溫度降至室溫后再排查故障,不可強行開機。
人身安全強化防護
作業時需穿戴高溫防護裝備,如耐高溫手套(耐受≥300℃)、防熱輻射面罩,在靠近高溫設備時需保持 1 米以上安全距離,防止熱輻射灼傷。若設備因高溫發生外殼變形,需用絕緣耐高溫工具(如陶瓷扳手)移除,不可直接觸碰變形部位,避免燙傷或觸電風險。
周期校準特殊要求
校準周期縮短至每 6 個月一次(中高溫場景設備損耗更快),需由 Optris 授權機構進行高溫段(如 500-1200℃)專項校準,確保全量程精度達標。校準記錄需額外標注高溫段誤差數據,作為監管嚴格行業(如航空航天材料檢測)合規依據,未通過高溫段校準的設備禁止投入中高溫場景使用。
公司郵箱: hn@csmro.com
服務熱線: 137-39062643
公司地址: 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學士街道學豐路1008號迪亞溪谷山莊B310棟104號
Copyright © 2025 湖南中村貿易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備案號:湘ICP備2024066514號-7
技術支持:化工儀器網 管理登錄 sitemap.xml